银行改革――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点击数:362 | 发布时间:2025-01-13 | 来源:www.plxgn.com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维持稳定、高速的增长依靠健康有效的金融体系。因为银行体系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要紧地位和它是不是稳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决定性意义,大家把银行改革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1、银行体系的稳定与效率对于中国至关要紧 1、信贷筹资是现时和近期以后企业筹资的主要形式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它们所拥有些流动性极高的资本市场被很多的进步中国家看作本国金融体系进步的样板和目的,被倾注了不少的注意和热情。不过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信贷筹资到今天仍然是企业筹资的主要的形式(见表1)。虽然这种筹资格局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以致中央银行一再提出要“扩大直接筹资的比重,促进有较多的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1][1],但非常难预期,这种以信贷筹资作为企业筹资、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筹资的主要途径的格局在最近可以得到改变。

    项目


    表1:企业的筹资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


    筹资总额本外币贷款股票筹资票据筹资债券筹资新增额比重集资额比重新增额比重新增额比重1996115801114096.24253.7640.5-49-0.41997125831140090.6128510.2-25-0.2-77-0.61998128141152089.98406.52942.31601.31999120761072188.89417.82942.41021.02000158721288781.2210413.37985.0830.52001140161252489.411698.31761.31471.0注: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票据筹资和债券筹资均指当年新增余额;2.本外币股票筹资额中含配股和可转换债券集资;3.商业汇票筹资额=新增银行承兑汇票期末未到期额-新增银行贴现期末余额,由于贴现作为间接筹资已统计在金融机构贷款中;4.外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5.2001年债券筹资是债券发行额,余额尚未统计。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货币政策司、中国证监会。对于中国宜于选取哪种金融模式,经济学家钱颖一和黄海洲在他们的论文《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和进步》[2][2]一文中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三种时尚的金融模式,这就是:(1)证券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2)银行主导的日、韩和欧陆模式;(3)企业自我筹资和非正式筹资主导的台湾模式。他们觉得,中国需要采取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多元筹资,适度超前和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进步道路。他们的剖析是非常有道理的。2、维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具备至关要紧的意义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这本是从20世纪金融业研究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从1929年开始的世界大危机到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经历大家都可以看到,正是银行业的危机破坏程度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30年代英国的大萧条、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和从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很多银行由于传染性的挤提致使了支付体系的崩坏,很多投资项目的清算也遭到致命的打击。而在美国1987年和2001年的股市崩盘中,却由于银行系统较少遭到波及而使危机转为浅表并且得到了较快的恢复。既然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担负着较之发达国家更要紧的角色,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中国就愈加具备要紧意义,成为政府当务之急。3、维持银行业稳定的主要手段自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与后来国内广信等金融机构破产事件将来,中国政府就把预防金融危机发生放到了议事日程上,陆续采取了一些预防金融风险、稳定银行业的手段。(1)减少企业的负债率现在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负债率仍然过高,要减少贷款拖欠率和降低潜在金融危机的破坏性。表2所列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报告,全部国有企业帐面资产负债率为65%左右。假如剔除无效资产,则高达75%以上。表2: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表 (单位:%)年份资产负债比率199658.14199760.66199861.46199958.09200057.75200158.39 注:2001年比率为11月底数据,其余各年为年底数据。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2年第1期(2)降低银行不好的债权和提升资本充足率。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将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减少国有银行的不好的债权占GDP的比率和提升它们的资本充足率。比如,1998年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陆续成立了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AMCs),并在2000年剥离了14000亿元的银行不好的债务。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都没达到巴塞尔协议所需要的资本充足率(见表3)。表3:200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国工商银行4.75中国农业银行1.44中国银行8.50中国建设银行3.79 资料来源:各银行资产平衡表,2001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在2002年3月的“中国进步高层平台”上宣布,2001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好的债权为贷款余额的25.37%,照此推算,它们的不好的债权总额约为2.29万亿元。这样来看,减少不好的债权和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工作还应当加紧进行,其办法包含:①国家注入新的资本金;②第三剥离不好的债权;③银行通过改变经营自行消化;④减少商业银行的营业税负担(现在法定税率为8%,其中3%为中央税收,财政部已经报请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开始每年减去其中的1个百分点。地方征收的5%,也应当逐步取消。),给银行消化不好的资产以更大的空间。(3)打造审慎财务规范,增加银行的呆帐筹备金拨备和提升流动性比率在全方位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的同时,采取按类别拨备呆帐筹备金,比如,评为“可疑”级贷款的筹备金为75%,评为“损失”级贷款的筹备金率则为100%。(4)降低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近期几年中国的银行是支持股票市场上价格高涨的要紧原因,但银行业也因此愈加暴露在股市风险之下。尽管中央银行近来加大了对违规入市信贷资金的管理,但银行和企业的国有属性与中国在执法力度上的不够可能使银行和股市的关系趋于复杂化。而且,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已经把银行、证券公司、国有企业与炒股人的利益捆在了一块,所有这类人都想从高的股价中获利。如此的利益网盟便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只会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也因此会妨碍政府推行有效的金融稳定政策。作为一项要紧的方针,需要降低银行对股市及其他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 除此之外,从今年6月起,各国有银行将根据国际惯例公开披露其财务信息。2、国内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现有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无论是从规模结构的角度,还是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和规模结构都应当与工商企业的结构相对称。也就是说,民营小型企业,需要有民营的小型金融机构为之服务。在这方面,台湾使用非合法金融支撑最具活力的中小微型企业的经验可以作为佐证。现在,国内的现有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这种银行结构与已经初步打造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同进步格局的企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紧急的不对称;而国有银行又因体制缘由存在着种种缺点;因而它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作为进步中国家进步经济的需要。1、银行结构与工商企业结构存在着紧急的不对称现象在计划规范下,国内实行单一银行规范,银行业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状况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四大专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所进步,从事存贷业务的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艰难地维持我们的业务,但到现在为止,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仍然占据着垄断地位,其市场份额仍然占绝大多数,资产和贷款份额均占到75%以上,存款份额亦占到70%左右。 1998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36017.72亿元集中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城乡储蓄存款的67.44%。除此之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结算业务、外汇业务等方面也占有垄断优势。然而,尽管拥有这所有垄断优势,但国有商业银行创造出的价值份额却只占40%左右。(见表4)表4: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1997~1999年) 单位:%资本金资产存款贷款收益1997年64.3975.9969.8877.8445.351998年82.4575.6769.7277.4630.711999年83.6874.7170.6677.31---说明:资本金份额=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占银行业总所有者权益的比重 资产份额=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 存款份额=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占银行业总存款的比重 贷款份额=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银行业总贷款的比重 收益份额=国有商业银行收益占国有商业银行加股份制商业银行收益之和的比重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0年第1期。《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转引自李萱,《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2、国有银行存在着紧急缺点第一,国有银行存在着紧急的规范性缺点:(1)“一股独占”,100%由政府拥有;(2)仍然维持准行政机构的性质,没打造有效的治理结构;(3)业务工作总是被需要符合于行政目的;(4)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取所谓“官本位的勉励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势必存在效率低,盈利水平差,资产水平低下的突出缺点。 从国际排名看,依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对1998年世界前1000家大银行的评定。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一次资本和总资产的排名都在100名以内,经济效益指标的排名却甚为靠后,特别是资产利率指标的排名除建行为第612名,稍微靠前一点以外,其余三家均在第850名前后。(见表5)表5 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状况及排名 银行名字指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排名排名排名排名一级资本222.136147.121859.886548.0288总资产3912.13172990.07302031.16481900.9551税前收益4.174.2512.150.95实质收益增长率%14.1288-74.265520.1216-83.7666资本利率%2.58313.481521.22862.0840资产利率%0.118520.148440.606120.05875说明:资本利率=税前收益/年平均资本; 资产利率=税前收益/年平均资产。 资料来源:The Bank,July 1999;转引自李萱,《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从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比较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处于垄断地位,其资产利率、资本利率、人均利率等经营营业额指标都明显低于其他商业银行,而且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见表6)。表6 国有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经营营业额比较序号项目199619971998国 有商业银行其 他 商业银行国 有商业银行其 他商业银行国 有商业银行其 他商业银行1税前收益(亿元)340.01141.94106.23239.6895.31114.842资产总额(亿元)59470.56673.372134.57781.182592.29525.33营业收入11414.12670.4810966.89700.894818.52641.14资本总额2010.4429.42028.3530.74368.7538.25资产利率(%)(5=1/2)0.572.130.153.080.121.216银行利率(%)(6=1/3)2.9821.170.9734.201.9817.917资本利率(%)(7=1/4)16.9133.065.2445.162.1821.348总人数1686833855051563542955371667784920349人均收益(亿元)(9=1/8)0.020.170.0070.250.0060.12说明:国内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税率不同,因此本文收益指标均使用税前收益。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0—1。《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转引自李萱,《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从税前收益来看,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自1997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尽管近几年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银行整体收益水平趋于降低,但国有商业银行降低得更快。从人均利率看,虽然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快于其他商业银行,降低幅度远远大于其他商业银行,以上剖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具备角逐优势。 除上述缺点以外,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着:①职员素质差,冗员过多;②商品过于单一,服务水平低下;③封控能力差,信贷评估能力不足;④内控规范不健全,勉励约束机制不完善;⑤会计规范不合理,信息披露规范不完善;与⑥银行机关化,干部官僚化等重大缺点。 3、贷款结构过分向国有企业倾斜在银行体系中,在储蓄存款资金仍然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的同时,在贷款资金的投向上也主要投到国有企业,依据人民银行的调查统计大约占到70%,而非国有企业所可以得到的贷款十分有限。1999年,银行借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贷款仅仅为580亿元,不到借出的全部短期贷款63890亿元的1%。这与私营经济的GDP产值占的13%完全不成比率[3][3]。银行资产结构和贷款结构中国有部门占75%,在贷款投向上国有部门占70%,这种金融结构近况,与现在国内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正好相反。1999年,国有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仅为28.5%,在社会产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仅为24.3%。这种结构上的扭曲,势必致使金筹资源的误配置和资金用的低效率。(见表7)表7 1999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工业总产值社会产品零售总额国有28.524.3集体38.518.2私营33.051.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3、银行改革的主要任务 依据国内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银行改革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改革国有银行规范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现在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缺失。名义上,四大银行均为国有银行,但所有者缺位问题十分突出。因为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国有银行当作行政机关对待,导致其不只缺少严格的董事会规范,甚至连银行行长的任免亦缺少规范的委托――代理程序。因此,如无行政上的重压,无人会真的关心国有银行的资金风险和经济效益。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在中国政府已提出一项计划,拟用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把四大国有银行改导致为“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经营目的明确,财务情况好,具备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改革的具体步骤分为三步,即:商业化经营、公司化和上市。依据中央银行戴相龙行长的近期讲话[4][4],目前任务是要集中精力走出第一步,即根据国有独资企业的需要,打造起商业银行的基本营运管理规范,解决历史财务包袱。在此之后,再或有条件的银行改革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将符合上市要求有哪些的银行上市。依据过去20年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这一银行改革策略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自1993年11月以来已经提出多年,但效果好像并不显著。揆诸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企业能否在维持国有独资和不进行股权多样化的状况下达成真的的商业化经营是值得怀疑的。依我看,应当把政府策略中第一和第二个步骤合并进行。第二,分拆国有企业的优良资产通过公募或私募组成股份公司和上市买卖,也是过去国有工商企业公司化改组的惯用办法。使用这种办法进行改组将来所形成的银行经营格局是:原来的全资国有银行(简称为总行)成为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国有股股东(“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同时直接管理未被剥离的存续银行的业务,然后逐步清理存续银行的不好的资产,或有用的核心资产“装入”上市银行。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1)由以存续银行为经营实体的总行及其员工作为上市银行的控股股东和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容易形成对上市银行进一步改革和规范运作的制约力量。(2)上市银行在拓展业务时需要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原有些庞大业务网点和互联网资源,不可防止地要发生复杂的关联买卖和同业角逐问题。(3)大概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存续部分面临着愈加经营重压。(4)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改导致为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大家应当选择整体改制的方法,而摒弃分拆上市的方法。第三,现在存在着轻改制、重上市筹资的风气,以为原来的国有银行或国有法人控股银行只须可以多少吸收一些中小股东成功上市,改变银行的经营和提升银行资产水平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依据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假如仅仅着眼于融入补充资本金,这种期望非常或许会落空。很多国有控股企业在包装上市将来,虽然“圈”了很多的钱,但原有企业并没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新的企业规范并未打造,机制并无改变,因而行为模式也依旧故我,日后纷纷落马也就成为定局。汲取这种教训,大家应当把企业改制放到优先于上市筹资的地位,为了导致企业规范的实质性转变,应当在组建股份公司时吸收有足够份量的中外民间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股,在股权多样化的基础上健全公司治理结构。2、大力进步民营金融机构是金融改革的要紧一环20多年来国内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为了奠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除要对原有些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还要大力进步民营企业;不但后一方面较之前一方面愈加事半功倍;而且假如没后一方面的进展,前一方面改革所需要的外部角逐重压也无由形成。依据这种经验,大家需要对民营经济开放金融业,大力进步民营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包含:(1)股份制银行的进一步改革自从1987年设立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或称非国有商业银行以来,这种银行已进步到11家。它们的经营情况较国有商业银行为佳,但这类股份制银行早先都是由政府或国有企业筹办和控股,因此带有很多旧体制的特征。现在,它们都在进行重组上市的尝试。应该注意的是,这种重组应当以达成产权结构合理化和打造有效的公司治理为重点,而不可以重蹈某些国企上市圈钱的覆辙。(2)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在90年代末期的城市信用社改革中,大部分城市将信用社合并为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国内共有100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较大的23家还被允许进入同业间短期拆借市场。但,这类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存在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同当地政府关系过份密切等问题。针对这类问题,需要对它们进行商业化、公司化乃至民营化的改革,使之成为真的的金融企业。(3)开放民营银行。金融业是不是应当对民间资本开放,是国内经济界长期争论而没达到共识的一个要紧问题[5][5]。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状况下,对当地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应当再成为问题。根据国内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加入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同中资银行同样的待遇。而依据2001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建议》和同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加快进步服务业若干政策手段的建议》,“但凡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范围,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国有经济比重比较高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也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使它们得到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在更广泛的范围参与金融业的进步。3、进步民营金融组织,重建县域金融体系在金融业主和借款人都面临非常高的名誉风险的较小地区内,资本充足率高的私人金融机构总是大概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因为这类民营小金融机构对当地的状况比较熟知,可以以较低的信息本钱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因此民营金融机构的进步是进步对于整个国民经验至关要紧的民营中小微型企业的要紧首要条件。然而因为民营金融机构的进步遭到种种限制,筹资难成为制约中小微型企业和地方经济进步的主要瓶颈。在有的关闭不规范的投资基金、又没采取替代方法的区域,县域金融体系甚至完全瘫痪,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微型企业筹资难就成为克服困难和进步地方经济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解决。除前面已经讲到的开放民营银行外,还应当采取以下手段:(1)重建信用合作体系。1999年以来有的地方进行了另一种建设县域金融的试验,这就是通过产权明晰、健全治理结构、加大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工作,将原有些信用社改造为整体素质高和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强的金融实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成为真的民营的信用社。(2)进步非正式金融业。在沿海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一般存在较为发达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包含私人间借贷,“抬会”等等[6][6]。浙江民营企业之所以可以在当地和外地飞速进步,在一定量上与浙江当地具备较为发达的非正式金融有直接的关系。对大部分区域而言,需要做三件事:(1)合法化;(2)规范化; (3)加大信用体系建设。
    * 这是作者2002513“汇丰经济平台”上的讲演稿。[1][1] 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2年第二季度例会新闻稿,2002年4月27日。[2][2] 原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3][3] 转引自李萱,《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4][4] 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在2002年3月的“中国进步高层平台”上的讲话。[5][5] 支持开放民营银行的看法,可以参看徐滇庆主编:《金融改革路在何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6] 见卢迈:《西部区域的民营部门的进步》(打印稿)。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